close
不難想像這本為什麼可以成為全球暢銷的小說~
以故事背景來說,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的阿富汗,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的確有點神祕,甚至是難以親近的感覺。一般民眾都過著怎樣的生活,有怎樣的風俗民情?為什麼會導致戰亂,戰亂之前的生活又是怎樣呢?看著新聞上的畫面,感覺阿富汗就像不同世界的人一樣,很難想像是一起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背景。也因此這本書算是個很好的導遊,從阿富汗君王制被推翻一直講到塔利班政權等,也介紹了不同教派的伊斯蘭教,以及普什圖人與哈扎拉人之間的種族情結。查了一下作者卡勒德‧胡賽尼的生平,的確就像這本書一樣,甚至連後半本初到美國的窮困生活都有經歷過,也因為如此,整本書讀起來才會這麼真切感人吧!!
以故事劇情來說,即使有著獨特的時空背景,但故事性仍然相當強烈!!主角阿米爾與哈山之間的情感,以及阿米爾與父親之間的互動,一直到阿米爾尋找哈山之子索拉博....一整路下來,隨著阿米爾的眼睛快速瀏覽過阿富汗的歷史,也隨著阿米爾的足跡回到飽受戰亂摧殘的阿富汗,更看著阿米爾成長....從小在備受呵護的環境下長大,尤其是哈山總是會保護他,也因此養成他溫柔又懦弱的個性。但也是哈山,在得知血緣關係之後,不僅理解父親以前的種種行為,也變得堅強起來去尋找哈索拉博。
我想贖罪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主軸,整本書對於人性的刻劃其實相當真實,不論是主角前半部軟弱的個性,或者是後半部逼自己要堅強,為了贖罪所做的一切....都那麼像真實世界裡的人。不過或許因為前後呼應用太多,反而有點陷入戲劇化公式的感覺。譬如說阿賽夫是侵犯哈山的人,多年之後也是侵犯哈山之子索拉博的人;阿米爾為了帶走索拉博而被阿賽夫痛扁了一頓,而多年之前哈山則是為了阿米爾的風箏;多年之前哈山為了阿米爾追風箏,多年之後阿米爾為了索拉博追風箏等....都是相當明顯的對照,或許換個角度想,劇情安排相當細心。但最後風箏的象徵意味太強烈了,反而沒有感動的感覺,只知道故事結束的感覺。不過,或者這樣也好,有故事的存在感才不會有那麼多悲傷的情緒。這麼多人看過這本書了,也不需要推薦啦~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